救命饮食4癌症三阶段

北京青春痘医院那家好 http://pf.39.net/xwdt/210618/9079450.html

这是我们《救命饮食》这本书的第四讲,

今天,我们要说说——“癌症”。

“剂量”

在近代,电视开始普遍进入我们的家庭后,你一定多多少少从新闻中听到过很多被爆料出来的各种致癌物吧?

新闻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说:“这里发现了一种致癌物,那里,也发现了一种致癌物....”而我们的科学家们,一旦发现某一种物质有可能会致癌,就一定会拿动物做实验。

我们用一个在上世纪被爆出来的东西举例,这个东西叫做“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主要成分,叫做“亚硝酸钠”,它常被人们用于肉制品的“防腐剂”,因为它既能杀菌、也能使肉制品呈现出鲜嫩的粉红色。

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报道说亚硝酸钠可能会与人体产生反应,进而形成“亚硝胺”,而这个叫做“亚硝胺”的东西,就是一种可怕的“强致癌物”。

你不用记住这些名词,你只需要了解科学家们探索的过程就可以了。

于是当时的人们做了这么一项实验:

研究人员把20只大鼠分为两组,并直接施予亚硝胺,但每组大鼠的接触量却不同,“高剂量组”是“低剂量组”的两倍。

结果是:低剂量组的大鼠死于癌症的比例是35%,而高剂量组的大鼠,则在实验的第二年全部死于癌症。

所以突然间,亚硝酸盐就变成了人类健康的杀手,当时只要含有亚硝酸盐的产品,马上就会成为“箭靶子”。

而我们要问的是:这些实验中的大鼠,究竟是摄取了多少亚硝胺呢?事实上,两组大鼠的摄取剂量都相当惊人!

让我们换个场景,好让你对动物实验中“所谓的低剂量”有个直观的概念。

现在假设你有个“朋友”,他呢,想让你接触亚硝胺,并罹患癌症。

所以他把你请到他家里,请你吃一盘一磅左右的“腊肠”。这种腌制或熏制的肉类中就含有亚硝胺,然后你高高兴兴地吃,他给你上了一份又一份、一份又一份.......

那么你到底要吃多少,你所接触到的亚硝胺才能达到实验中大鼠所摄取的“低剂量”呢?

答案是:

你大概差不多要吃下27万份左右才可以,但这还只是“一天”的量,你要这么每天吃,吃够30年。

这样一来,照体重比例来算,你吃进去的亚硝胺,大概就和低剂量组的大鼠,差不多了。

你看,吓人吧?

总之,大鼠的实验证明:

尽管大鼠摄取亚硝胺的方式和人类不同,但“癌症的高发率”确实与“亚硝胺的接触”有正相关。

然而,人们依然不知道人体的接触量到底要达到何种程度才会致癌,毕竟动物所接受的剂量,实在是太大了!

可是,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

不管是何种致癌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量,真的可以达到动物实验中的低剂量组的水平吗?

可想而知,其实很难,或者说这根本就不可能,而问题是:即便接触量如此之少,但人们却依然会得各种各样的癌症,是不是很奇怪?

这就能够说明:

人的癌症,其实并不仅仅会因为接触到了致癌物而引发,也许,还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可这个其他的什么原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回到蛋白质

我们上面小节的内容,并不是想说大家不用担心接触到那些致癌物,也不是说那些东西很安全,而是想说:很多致癌物的“致癌概率”,其实并不高。

因为现实中人体真正所能接触到的剂量都太少了,但罹患癌症的人却不少,这件事就很值得思考了。

你会发现,很多实验中的动物所面临的环境,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坎贝尔教授开始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人们能否找出这么一种化学物质——这个物质在实验上能够%启动癌症,而当这个物质相对减少时,又能把动物罹患癌症的概率从“%”降到“0”。

更重要的是,这个化学物质的摄取量不能像实验中那么离谱,它一定要在一般的摄取范围之内。

要是真能找到这种物质,就像是找到了“癌症研究的圣杯”,这对于人类健康的意义可以说是极其深远了。如果真的存在这种物质,那么它的致癌性要比黄曲霉毒素更强,这种物质——才是人类健康的真正杀手。

而世界上,还真有这种化学物质,那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蛋白质。

证据就是我们在上一篇提到的印度实验:

它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实验中的剂量都在正常摄取范围之内,大鼠接触到黄曲霉毒素之后,食物中含有20%蛋白质的大鼠全部罹患肝癌,而食物中只含5%蛋白质的大鼠则全部安然无恙。概率正好是“%”和“0”。

不过呢,科学家们可以说是一群最多疑的人,尤其是看到这种令人惊掉下巴的研究成果时,更是如此。坎贝尔教授也不例外,他作为科学家,有责任去怀疑它的真实性。

他在想:

也许印度报告里的这种蛋白质机制只适用于黄曲霉毒素,要是换成其他的致癌物,结果是不是就会不同呢?

又或许,这种机制只限于大鼠?要是换成其他动物或人类,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有什么其他人类暂时还不了解的营养素影响了研究结果呢?

再或者,就如坎贝尔教授的朋友所言,也许这个实验压根就是把两组大鼠的笼子给搞错了呢?

而面对这么多的疑问,要做的当然就只能是——进一步的证伪了。

于是坎贝尔教授申请了经费,聪明的是,他没有大喊“狼来了”,也没有向全世界宣称要做“蛋白质可能导致癌症”的研究。

因为他知道,做一个不同于主流观念的“异议份子”,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而且,当时的他,也不相信蛋白质真的有害。

总之,他顺利拿到了国家卫生院的经费,开始了一系列“印度报告”的证伪与延伸实验。这一部分呢,我们留到明天细说。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明天的内容,

接下来的时间呢,

我们需要说说——癌症本身。

癌症三阶段

不管是何种致癌物导致的何种癌症,它的发展都会经过三个阶段:启动期、促进期以及进展期。

打个比方:癌症的发展就像种一块草皮,启动期就是你在土里种下了种子,促进期就是草开始生长了,而进展期就是草皮已经失控,开始到处疯长。

我们来一个一个说:首先是启动期,也就是“种子成功植入了土地”。

通常情况下,能够开启这个过程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致癌物”,这些物质少数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比如黄曲霉毒素,但大部分都是人类工业生产中的“副产品”。

简单来说,致癌物会让一般的细胞产生基因突变,让它变成一种“容易变成癌细胞”的那么一种细胞,叫做——“易罹癌细胞”。请注意,这个时候,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癌细胞。

因此致癌物进入我们的身体之后,并不会立刻启动癌症,多数“易罹癌细胞”会直接被人体给修复掉,修复速度甚至还相当快!

但有时呢....也会有例外,如果这些“易罹癌细胞”被修复前就已经开始“复制”了——那这时候,就相当于种子成功种下去了,产生了真正的癌细胞,完成了“启动”。

从致癌物进入身体,到启动完成,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的功夫。而一旦启动成功,就代表这些细胞的DNA受到了永久性的伤害,再也无法逆转了。

好,启动完成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促进期,这就像播种成功后的种子蓄势待发,开始生根发芽。

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较长,通常需要好几年,这时,新形成的细胞群会增生成越来越大的东西,也就是临床看得见的“肿瘤”。

不过,就像土里的种子,初期的癌细胞要是缺乏“适当的条件”是无法繁殖的,如同种子需要水分、阳光才能长成草坪,要是缺少任何一种因素,种子就不会生长。此时新的幼苗就会进入“休眠状态”,等待那个缺少的因素补齐。

这就是促进期最奥妙的地方——促进期是可以“扭转”的,关键在于早期癌症是否能获得适当的“成长条件”。

正因如此,启动期之后摄入的饮食就变得非常关键了,有些饮食中的因素会促进癌症的生长,这种叫做“促癌物”;而有些饮食中的因素则会减缓癌症的生长,这种叫做“抑癌物”。

也就是说,如果吃对了,癌症就会“减缓发展”或“直接停止”,整个过程就像是在拔河,我们是完全有机会拔赢的,就看我们分配多少力量去拔了,说到这里,这种癌症的“可逆性”有多重要,实在是不言而喻啊!

好,癌症的第三阶段被称为——进展期,这个阶段还有一个更恐怖的名字,叫做“恶化期”,大量癌细胞开始生长,直至对人体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就像疯长的野草,可以侵袭任何地方,无论是花园、人行道、亦或是车道。

癌细胞在一个地方长满了之后就会开始往附近扩散,这就叫“转移”。

我们通常说谁谁谁得了癌症,晚期了、扩散了、转移了,意思就是进入了第三阶段的“进展期”,此时草坪已经控制不住了,一旦癌细胞成长到具备了这种特性,那就是恶性的。

结局,当然就是死亡....

那么我们对抗癌症的“着手点”就非常明确了,要么就在启动期以前,直接避免致癌物;要么就在促进期,彻底断绝癌细胞的成长环境。

以我之见,从促进期着手,相比之下会更加靠谱,因为你无法确定在过往的人生中,就从来没有接触过一丝致癌物。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就是细胞,一个人就有数万亿个细胞,你其实无法保证自己连“一个”癌细胞也没有,对吗?

癌症其实是一种“基因疾病”,这种基因的突变有可能来自遗传,也有可能来自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接触到一些化学物质或电离辐射,都有可能产生基因突变。

网上很多人说:“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这句话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无法证伪的,因为科学家无法检查所有人类,但那些病理学家们经过大量的尸体解剖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虽说人的死亡原因都各有不同,但是每个人体内都可以查出癌细胞。只不过大多数人体内的癌细胞较少,因此也无法变成癌症。

癌症呢,其实是个“慢性病”,癌细胞变成癌症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医学家们常说“癌症是突然发现的,但不是突然发生的。“

一个癌细胞想要变成癌症,这个过程是相当困难的,用我们上一本《异类》那本书做比喻:一个癌细胞想要成为癌细胞中的“异类”,需要数十次的变异,还要克服万般困难,它需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为癌症。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的顶级律师乔·弗洛姆的故事吗?对于癌细胞来说,如果它遇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快速成长的“大环境”.....那对人体来说,可就真的糟糕了!

好,说到这里,我想你大致上就能理解癌症这个东西了:它就像是一粒种子,但若想最终结成果实,变成异类,靠它自己是根本行不通的,即便它是一个——“极具天赋,又非常努力的”....那么一个癌细胞,那也不行!

除非....有很多滋养它生长的“助力与环境”。

如果用佛家的语言去形容,那么癌细胞就是“因”、蛋白质就是“缘”、而癌症就是“果”。

“因”已经种下了,而你不想要那个“果”,那么,你就只能从“缘”上,下手了。

好,今天我们简单说了癌症,明天,我们会开始讲坎贝尔团队对印度报告的各种验证与延伸实验了。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全部内容,

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思考吧,

感谢您的阅读,与君共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down.net/exzlby/83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