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恶性肿瘤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哪些?
虽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能够预防全部癌症,但确实有>1/3的癌症可以通过避免下述不良生活方式得以预防。
长期吸烟 长期吸烟者患肺癌、喉癌、口腔癌、膀胱癌、食管癌、胰腺癌的概率,数倍于不吸烟者。
过度饮酒 酒,特别是蒸馏酒(以白酒为多)主要成分为乙醇,对人体特别是老人无益处。饮酒过量可引起肝癌、肠癌、乳腺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等。
喜食高脂高盐食品 很多老人喜欢吃味道厚重的红烧肉、酱制品和油炸食品。有证据证明,长期食用这些高脂高盐食品,可能增加大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胃癌的发病率。
爱吃腌菜、香肠、腊肉等腌制食品腌制类食品多含亚硝酸盐及防腐剂,其中亚硝酸盐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可以诱发食管癌、胃癌、肝癌、膀胱癌等恶性肿瘤,过多食用有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喜食过烫食品 消化道壁的黏膜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若经常吃过烫的食品,如喝热茶、热汤,吃火锅等,会对黏膜构成严重损伤,长此以往,引起黏膜变化以至癌变。
作息不规律,喜欢熬夜 机体长年处于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状态,睡眠不足,使正常免疫功能下降,患癌概率明显提高。
缺乏体育运动 因为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及呼吸频率减慢,癌细胞容易发生并定居在人体健康薄弱部位,而且不容易被免疫系统清除。这样的老人常常偏于肥胖,增加了患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等的风险。
肿瘤发生因素中哪个更重要?
遗传主要指机体的自身因素,如遗传特性、性别等,真正的遗传性癌很少,仅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而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造成的癌占了大多数。比如1/3的肿瘤与吸烟有关;1/3的肿瘤与不合理的饮食有关,某些病毒、细菌感染也可能引发肿瘤(比如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等);5%的肿瘤与职业暴露有关。
因此,肿瘤是一种易感个体的社会病,老年人是肿瘤高发人群的原因,可能为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累积的结果。
吸烟与防癌
吸烟能诱发肿瘤吗?回答是肯定的!
烟草燃烧分解后,烟雾当中的致癌物质有40多种,如国际公认致癌物中的多环芳烃、芳香胺类、亚硝基类等;还有促癌物中的氰化物、邻甲酚、苯酚等。吸烟时,烟雾大部分吸入肺部,小部分与唾液一起进入消化道。有害物质部分停留在肺部,部分进入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在致癌物和促癌物协同作用下,损伤正常细胞形成癌症。研究发现,吸烟与肺癌、口腔癌、食管癌、胃癌等常见癌症均密切相关。
有人抽了一辈子烟也没得肺癌,有人从来不吸烟怎么会得肺癌?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个体差异,医学上认为这是人的遗传易感性不同所致。尽管如此,大数据统计表明,吸烟的人和不吸烟的人总体比较,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危险性要高出10倍左右,这个差别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的生命代价,不可小视。统计表明,吸烟指数>年支(吸烟年数和平均每天吸烟支数的乘积)的“重度吸烟者”有更高的肿瘤风险。肺癌患者十有八九都是吸烟的,或者配偶、密切接触的亲友、同事是吸烟的。
我都快70岁了,现在戒烟还来得及吗?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时候、任何人,只要下定决心戒烟,永远都不会晚,并且无论年纪大小,越早戒烟越好。因为吸烟者在戒烟后身体会发生很多有益的变化,戒烟5年左右比每天1包烟的吸烟者肺癌、口腔癌、食管癌的发生率均降到吸烟者发病率的一半;戒烟>15年,肺癌发生率大致降到和不吸烟者相同。
有的人戒烟后却得了肺癌,是不是人体不适应戒烟引起的变化,反而引发了癌症呢?
答案是否定的。戒烟绝对有益无害,只会降低癌症的发病率,绝不可能引发癌症。戒烟后患癌,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长期吸烟已形成了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这些病变不可能由于戒烟而全部消失。所以,戒烟后短期内罹患的癌症,只能是早就存在的癌灶发展的结果,与戒烟无关。
戒烟对肿瘤患者也是有好处的,可减少与麻醉、手术、放疗和化疗相关的并发症,减慢癌症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治疗,并可延长生命。
吃肉与防癌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我还是每天都想吃些肉,吃哪种肉较安全?
营养学家建议多吃些白肉,少吃红肉;多吃新鲜肉,少吃加工肉。
这里所说的红肉是外观红色的肉,如牛肉、羊肉和猪肉;而“白肉”就是白色的肉,如鱼肉、禽肉等。由腌、熏、晒、烤或添加化学防腐剂等方式加工制成的肉制品被称为加工肉,包括火腿、熏肉、腊肉、香肠、热狗等。
无论进食什么肉类,都应“适量而止”,不宜多食。这不仅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意义,还可以预防癌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周进食红肉应<g,平均每天食用白肉50~g(每周吃白肉2~4次),以补充充足的动物蛋白。
“红肉”怎么能致癌呢?
近年来生活改善,有的人营养“过剩”。西方人前些年多见所谓的“富人癌”,如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其中红肉“罪责难逃”。
红肉普遍含有较高的脂肪、胆固醇,人体在消化这些食物时,产生大量胆酸和胆固醇代谢产物,使肠腔内厌氧菌增多,这些因素对大肠黏膜上的腺瘤有强烈刺激。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刺激,大肠黏膜上的腺瘤就会发生癌变,形成大肠癌。
长期高脂肪饮食还可以改变机体的内分泌环境,人体会变肥胖。此外,本来妇女绝经后体内雌激素含量很低,但肥胖老人的脂肪组织内有一种酶,可以提高人体内雌激素的含量,从而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一定程度增加了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人老了,爱吃肉的习惯也难改,有什么变通的办法吗?
确实,对于偏好红肉的人来讲,改变进食红肉的习惯很困难,也不要太难为自己,毕竟癌症的发生是个较低概率的事件,中国抗癌协会只是倡导大家逐步减少红肉的摄入量,适当增加鱼肉等“白肉”摄入,渐渐改变口味。此外,多吃高纤维类的蔬菜,加大含钾高的果胶类水果,诸如香蕉、苹果等的摄入比例,都有利于抑制致癌物质在体内的停留和形成,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又能加速肠的运动,缩短致癌物在肠道存留时间,减少致癌物对肠壁的损害,同时有利于减肥。
隔夜饭菜会致癌吗?
从食品科学的角度来说,隔夜饭致病的关键在于饭菜种类以及保存处理的方式得当与否。
亚硝酸盐的生成量是首先考虑的因素,通常菠菜、韭菜、芹菜等叶类蔬菜亚硝酸盐的生成量最高,豆角、黄瓜、番茄、洋葱等根茎类和瓜菜类稍低。在长期的存储过程中,任何蔬菜都有可能变质,产生致癌的亚硝酸盐。因此,要尽量买新鲜蔬菜烹制。如果同时购买了不同种类的蔬菜,应该先吃叶类的,如菠菜等。如果准备多做一些菜第二天热着吃的话,应尽量少做叶类蔬菜,选择瓜类蔬菜。
其次,“隔夜菜”应在什么条件下保存?如果将剩饭剩菜敞口放置于常温下,空气中的有害细菌会在2h内开始繁殖生长,产生亚硝酸盐。而饭菜自然冷却后密封放在冰箱中冷藏(2~6℃),再次食用时加热彻底,则其亚硝酸盐的增加较少。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饭菜尽量用新鲜的食材,现做现吃,尽量不吃隔夜饭菜,尤其是叶类菜;如果剩了不多的非叶类菜肴,也要用合适的方法储存。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
排版:牟江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