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通常是由于自体细胞基因变异所致,虽可怕但不会传染,这是我们以前对癌症的认知。然而一篇于年11月5日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中的文章首次报道了一例寄生虫肿瘤细胞传染给人类宿主并导致恶性肿瘤的病例,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寄生虫把癌症传染给人类(1)。
据报道,这位患者来自哥伦比亚,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年因长期咳嗽发烧入院就医时发现淋巴结、肺及咽喉上存在多个小肿瘤。由于这些小肿瘤的发展样子奇特,医生将此组织样本送至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以寻求帮助。
经CDC专家观察发现,这些肿瘤组织中有很多细胞明显小于常规的人类细胞,仅为常规细胞的十分之一,但这些细胞能像癌细胞一样侵犯周围的健康组织。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肿瘤细胞中竟不含人体蛋白,即根本不是人类细胞!
那么,这些究竟是什么细胞又来自何处?研究者基于以前的经验,为该艾滋病患者做了针对常见感染,如卡氏肺孢子和黏菌的PCR检测,结果发现均不属于上述感染类型。经过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查,研究人员竟然发现这些样本中有来源于绦虫的基因与蛋白存在。通过最后的深度测序,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组织的测序结果可覆盖绦虫基因组的绝大部分,最终确定了这些细胞实际来源于一种名为微小膜壳绦虫的寄生虫。
尽管已有先例证实绦虫细胞具有类似成瘤的组织增殖能力,如传染性的恶性包虫病(俗称“虫癌”),但实际上这仅仅为形似,即由幼虫本身聚集繁殖导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在此病例中,肿瘤组织绝非形似。绦虫是结构复杂的生物体,这些细胞显然不是绦虫本身;而且这些绦虫细胞基因组中也存在特定的基因缺陷,与人类肿瘤细胞的基因缺陷极为相似。这一检测结果不仅让人震惊,更令人匪夷所思。说到底,长在患者身上的绦虫肿瘤细胞究竟从何而来?
在文章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对应的解释。他们认为患者体内的绦虫肿瘤细胞来源于绦虫的干细胞。绦虫干细胞穿过患者胃粘膜进入了淋巴结。健康人的正常免疫功能使绦虫细胞不可能成功完成这一过程,然而这名艾滋病患者在确诊感染HIV后并没有进行系统抗病毒治疗,CD4T细胞数量仅为正常人体的1-2%。由于患者体内免疫监视功能的缺失,干细胞快速复制并积累大量突变,最终转化为肿瘤。
实际上,肿瘤细胞传染现象并不是第一次被发现,在软壳蛤、袋獾和犬类中都曾观察到了肿瘤细胞通过伤口进入并传染的现象(2-4),在人类中也有极少量通过骨髓和器官移植传播的先例,然而这些案例都是同物种个体间的相互传播。因此该病例中跨度如此之大的跨物种传播实在令人吃惊。剑桥大学分子遗传学家ElizabethMurchison教授表示,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这种绦虫细胞能够在人类之间传播,但也不无可能。此次发现提供了一种在过去被长期忽视的新的肿瘤发病过程。
(校阅:刘庭瑜)
AB图一)淋巴结绦虫肿瘤组织切片。A-不规则侵入性增殖细胞团(星号),形态明显与周围人体细胞不同。B-多核合包体(箭头)
图二)病人肿瘤深度测序结果显示与微小膜壳绦虫高度相似
1.Muehlenbachs,Atis,etal.MalignantTransformationofHymenolepisnanainaHumanHost.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
2.Arriagada,Gloria,etal.Activationoftranscriptionandretrotranspositionofanovelretroelement,Steamer,inneoplastichemocytesofthemolluskMyaarenaria.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39():-.
3.Loh,R.,etal.Thepathologyofdevilfacialtumordisease(DFTD)inTasmaniandevils(Sarcophilusharrisii).VeterinaryPathologyOnline43.6():-.
4.Murchison,E.P.ClonallytransmissiblecancersindogsandTasmaniandevils.Oncogene27():S19-S30.
赛福地(CipherGround)
是众智创业的美国(c)(3)非盈利组织。赛福地遵循“市场-科技-人才”的顺序,根据市场和科技需求,吸引全球专业人才。赛福地采用众智进行头脑风暴,孕育商业或学术项目。赛福地以团结为精髓,攻克传统科研和创业的时间和机会壁垒,加速了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的进程。
我们的理念:
-Hybridsarebetter“杂合赋予优势”
-Whoplants,whoharvests“多劳者多得”
我们的目标:世界一流的学术和工业创新的孵化平台
-为科学家提供足够的研究机遇去追寻他们的研究兴趣,消除科研经费的压力;
-更加有效的进行全球创新思想的交流、发展和成果转化;
-将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转化为工业生产力,创造价值。
我们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