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恶性肿瘤是人体长期正气亏损、外邪侵犯、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体内气、痰、瘀、毒、火等凝结而成,《诸病源候论·癥瘕候》谓:“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器相搏结所生也。”
恶性肿瘤形成的本质是正虚毒聚,毒与火的特征明显,其致病与温病非常相似,温邪毒力强盛,侵犯人体后不循经发展,而是由卫气分迅速进入营血分,因性质火热,机体阴津大量耗损,呈现明显的血热阴亏状况。
恶性肿瘤亦因“瘤毒”强烈的毒性,生长迅速而不易控制,四处侵犯危害机体,致病时亦释放大量毒热物质进入血液,损害脏腑,激发机体炎症反应,大量消耗气血津液,出现全身明显气阴两亏、血分毒热状况。
恶性肿瘤致病是长期过程,肿瘤胶结体内,顽固难除,不仅造成机体气阴两亏,还因长期摄取机体营养,造成人体严重营养不良,脏腑萎缩而机能低下,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过程中,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衡、气血津液代谢失调又产生水、湿、痰、瘀、热等病理产物,更增加了疾病的复杂与严重性。
治法方药
解毒清热、补气养阴是中药抗瘤的主要手段。
恶性肿瘤因“瘤毒”和“毒热”之性对人体持续损害,病情表现为邪渐盛、正渐衰,二者相互对立、此消彼长,中药治疗针对肿瘤和机体分别采取“攻”和“补”的治疗方式,使病情逐渐向有利于机体的方向发展。
其中,攻法以解毒清热为主,以清除瘤毒、祛除毒热为目的,清除瘤毒以期消灭肿瘤、抑制肿瘤毒性,祛除毒热以期减少毒素、减轻火热症状及对机体的损害;补法以补气阴为主,以恢复脏腑气阴、补益气血为目的,益气养阴以期提高机体脏腑功能及抗瘤能力,补益气血以期增强机体体质、扶正以祛邪。
中药具有抗瘤毒和清毒热作用,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山慈菇、苦参4味药组成解毒消癥饮,即清瘤毒、祛毒热、减小瘤体的攻瘤基本方。
白花蛇舌草味苦寒,能入血分凉血,解血分之毒、清血分之热,对各种恶性肿瘤均有效;夏枯草寒凉具辛味,能入气分,解气分之毒、清气分之热,亦能散结消癥,二者共用可治疗肿瘤患者毒入血分、热及气营之证,同时减小瘤体;山慈菇、苦参对消化道、乳腺、呼吸道、子宫颈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均有一定抗瘤作用。
补益中药不仅能修复机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间接抗瘤的作用。将黄芪、女贞子、灵芝、山药4味药组成扶正抑瘤方,即增强机体体质、提高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的扶正基本方。
黄芪因补气力强自古被认为是“补气圣药”;女贞子能滋养肝肾阴,被《本草纲目》称为“阴中之至阴”,与黄芪共同发挥补气阴、扶正气的作用;灵芝补气益精;山药补脾精、厚后天;以上4味均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诸药配合,共同发挥补气养阴之功效。
在临床上灵活运用解毒消癥饮与扶正抑瘤方,若患者体质较好、病情进展快、肿瘤恶性程度高则以解毒消癥饮为主组方以达积极攻瘤目的;若患者体质虚弱,不宜攻伐或脾胃不能耐受寒凉,则先予扶正抑瘤方或暂补脾胃治疗,待体质好转再酌情攻补结合治疗;对肿瘤晚期丧失手术条件患者则取解毒消癥饮中白花蛇舌草、夏枯草与扶正抑瘤方组成扶正清解方,攻补合用以达延长生命、减轻痛苦目的。
机体正气是抗邪之根本,须时时维护,补气常用太子参、生晒参、西洋参以达补气养阴目的,用陈夏六君子补虚,少用理中汤防干姜助火伤津。
患者若伴疲乏无力、气短懒言、容易疲劳等中气不足症状,则加生晒参、四君子以补中;若伴身体畏冷、容易感冒等肺气不足症状,则加用黄芪、玉屏风散以强肺卫。
另外,恶性肿瘤疾病具有温病特征,护阴十分重要,其主张凉血以存阴,润燥以生津。患者若伴口眼干涩、舌红苔少,配以六味地黄汤、二至丸养肝肾阴;若伴失眠、便结,配以生地黄、百合、增液汤以凉血润燥、生津增液。
饮食调养
强调肿瘤患者需要通过饮食来增加机体营养、优化营养结构。
肿瘤患者常常忽视增强营养的重要性,导致机体营养下降。一些患者还存在误解,认为牛肉、羊肉、鸡肉、鸡蛋性温助火,鱼肉寒凉生痰,担心食用会加重病情,因此长期只依赖素食及米饭维持生命,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因此,医生在就诊时应认真询问患者的食欲、食量和日常饮食内容,纠正患者的错误思想,积极进行饮食宣教,强调肿瘤患者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饮食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尽量从饮食中获得足够的营养,即使是肿瘤早期也要加强营养摄入。医生还要求患者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