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骨髓抑制是其主要的副作用。骨髓抑制不仅延缓化疗的进行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导致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一些恶性肿瘤患者或许不会很快死于疾病本身,却可能由于骨髓抑制致命。
因此,及时发现骨髓抑制并给予相应处理是化疗的重要环节。
小秘诀:白2粒1板50!
一、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
注意两个关键节点:一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L,二是血小板计数低于50×/L。它们分别是Ⅲ度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临界点,是容易出现并发症的信号,也是需要给予干预的指征
(小娘子是这么记数字的——“白2粒1板50”,多念几遍就记住了,基本上这个数字以下的都是需要干预,如果血常规大于这几个数,就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对症处理)
正常
Ⅰ
Ⅱ
Ⅲ
Ⅳ
血红蛋白(g/L)
≥
-95
94-80
79-65
65
白细胞(/L)
≥4.0
3.9-3.0
2.9-2.0
1.9-1.0
1.0
中性粒(/L)
≥2.0
1.9-1.5
1.4-1.0
0.9-0.5
0.5
血小板(/L)
≥
99-75
74-50
49-25
25
PS:
粒细胞的通常化疗停药后一周开始减少,至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
血小板降低比粒细胞降低稍晚,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
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晚。
二、骨髓抑制相应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1.贫血
输浓缩红细胞:
优点是能迅速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贫血患者的携氧能力,现在临床对于输注红细胞的限值是60g/L,但是化疗患者,如果有明显乏力、气短、心动过速等,尽管血红蛋白高于上限值,也是有输血指征的。
PS:一般每单位浓缩红细胞可增加10g/L的Hb。
关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素,rhEPO)的应用:
EPO是由肝脏和肾脏合成的激素,能调节红细胞的生成。很多化疗药物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肾功能(尤其是铂类药物),从而引起促红素分泌减少。
因此,促红素尤其适用肾功能有损害的患者,或对输血指征不达标的患者。具体用法:静注或皮下注射,初次可每次50~U/kg,每周3次,维持量可~U/kg。如果在4周内,网织红计数、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红蛋白水平未见明显增加,剂量可递增,最大不超过U/kg;如果在2周内血细胞比容的增加大于4%以上,剂量减少,建议以血细胞比容达30%~33%或血红蛋白水平达~g/L为指标,调节维持剂量。
2.粒细胞减少和发热
大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