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心中,癌症往往与“绝症”是同义词,癌症的可怕源自人们对不治之症的恐惧。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每分钟就有7人发现恶性肿瘤,每年的发病人数超过万人,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但恶性肿瘤会在身体上有很多警视信号,如果重视这些信号,进行早期干预,往往会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讲解专家史清华主任医师
癌症早期信号01颈部淋巴结肿大如果出现颈部淋巴结的肿大,一定不能忽视,因为广东鼻咽癌发病率全球最高,往往鼻咽癌没有那么典型的症状如涕血,而近一半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来看病的。02皮肤的信号疣和黑痣都是良性疾病,但如果出现颜色加深、体积迅速增大、瘙痒、脱毛等改变时应警惕发生了恶变。03体重的信号无明显原因情况下体重却在短时间内迅速的下降,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05进食性的吞咽困难如果发现最近吞咽食物有梗阻感,并进行性加重,一定要注意食管癌。05排便习惯、大便形质的改变第一、大便的颜色发生改变,出现血便等。第二、大便形状出现改变。第三排便习惯改变。特别是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更加要警惕,大便的改变主要与大肠的肿瘤有关身体上的这些信号往往的体内出现病变的提示,如果忽视这些提示,病情将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加以重视,医院检查。
现在主要采用的筛查手段01有常规体格检查比如用触摸的方法去寻找乳腺癌和睾丸癌的肿块
02实验室取样化验检查血液、粪便或者其他体液,查找肿瘤标志物
03对组织做仪器成像各种CT、X光、MRI等等
几种癌症早筛建议以下几种癌症,在早期发现时进行治疗,都有较好的预后:
01乳腺癌:某些年龄段推荐筛查乳房造影术用低剂量的X光照射处于挤压状态的乳房,检测肿块。对于50—74岁的女性,建议每2-3年做一次筛查。有家族病史的,或者测序发现自己携带易感基因的人,或许还要加上MRI,在更年轻的时候(30岁以后)就开始保持警惕。年轻一些的,40—49岁的女性,情况就很复杂,要医生和患者酌情而定。因为对于年轻女性来说,假阳性(也就是没有肿瘤误报成有肿瘤)的情况要比年长女性多,大概有十分之一的异常结果最终都是虚惊一场。如果误报,不但会造成心理负担,还可能会导致过度治疗,反而得不偿失。
02宫颈癌:某些年龄段非常推荐筛查对于宫颈癌,推荐21—65岁的有性生活的女性保持2-3年一次的宫颈刮片,还可以做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检测,HPV跟宫颈癌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现在已经HPV疫苗可以接种,适龄女性可以考虑接种。而对于21岁以下或者65岁以上的女性,以及那些接受过子宫切除术的女性,不推荐做这个筛查了。
03结直肠癌:某些年龄段非常推荐筛查结直肠癌的结肠镜检测则不分性别,它采用前端有镜头的软管探入肠道,让医生能直观地观察肠道内部,如果发现息肉和异常组织,可以直接就切除掉。这几十年来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了40%多,很多人都觉得跟早期筛查有一定关系(也可能和治疗手段进步、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有关)。目前50—75岁的人不论性别,非常推荐每五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测。而超过75岁的人,因为考虑到做肠镜也有一定手术风险,不推荐。肠镜不是唯一的结直肠癌筛查手段,还有粪便潜血检测、钡餐造影、粪便DNA检测等多种检测手段,多是三五年做一次,可以由医生和患者酌情采用,相辅相成地起效。
04肺癌:某些人群推荐筛查肺癌的一大诱因是吸烟,如果发现和治疗得早,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推荐55—80岁有重度吸烟史(每天1包烟、烟龄20年,或每天两包烟、烟龄10年)、现在还在吸烟/戒烟不超过15年的人群,每年做一次螺旋CT检查
与癌症治疗一样,普遍意义上的癌症早期检测仍是医学难题,甚至癌症发病原因也未完全被人类了解,因此癌症筛查的有效性、准确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筛查并非多多益善。重视健康远离烟草酒精等对于癌症,好在还有一些信息是明确的,比如远离烟草、酒精、槟榔等明确致癌物,一旦发现癌症病情,积极配合治疗。现代医学诞生数百年来,曾夺取无数人性命的疾病慢慢被攻克,今日的绝症或许也会很快被攻克,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不会停止保护健康的努力。
重视心理健康随着对癌症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发现存在有克制自己、压抑愤怒、不安全感及不满情绪的人易患癌症。美国一位医生在研究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患者的心理时发现,当病情明显恶化时,10个病人中有9个与孤独、绝望的心理有关。美国癌症研究所对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癌肿病人观察发现,对治疗怀疑、丧失信心、焦虑者常常会复发;有压抑及克己情绪者往往预后不良。格拉斯哥大学的基辛教授将肺癌与一般肺病患者作对比研究,发现肺癌患者较多疑、烦躁、好发脾气,特别是有克己情绪和压抑者,即使抽烟不多也会患病。
心理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癌症的呢?目前认为主要是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心理紧张可促使肿瘤的发展,如小鼠在紧张环境下可使皮质类固醇增多,T淋巴细胞减少,胸腺退化,参与免疫的淋巴系统缩小。此时给小鼠接种癌细胞,其种植成功率及生长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受到强烈刺激和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人都会患癌症。这种差别与个人的性格及对压力的反应类型有关,癌症患者往往是性格孤独、沉默、情绪忧郁的人。
因此,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经常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紧张的生活中放松自己,善于解脱恶性精神刺激,便是一项重要的防癌措施。此外,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生活,富裕的社会福利保障,以及坚定的信仰等社会、心理因素,都有助于减少癌症的发生。
编辑:李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