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能听到我国关于疫情防控的好消息,湖北宣布清零,人们最操心的学校啥时候开学也基本都有了眉目,各地复产复工复学都在有序开展。但是我们无法忘记这巨大的胜利背后是成千上万名不畏生死的医护人员。
4月27日,援鄂护士张静静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最让人痛心的一幕就是她5岁的女儿抱着爸爸大哭:“妈妈别丢下我。”在隔离结束次日,医院护士张静静突发心脏骤停,后抢救无效死亡。当时她的丈夫韩文涛还在援助非洲的工作中,韩文涛说,人已经没了,我还没回家。朴实无华的话,总是会让人听着最揪心。
孩子的世界
自疫情爆发以来,听到了太多让人既感动又悲伤的故事。娃爹给我看了一个关于意大利疫情的小视频,是两个小男孩,哥哥七八岁左右,弟弟三岁左右。他们的妈妈因为疫情去世了,年龄尚小的弟弟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哥哥告诉弟弟:“你如果想妈妈了,就看天上的星星,那就是妈妈。”晚上弟弟指着天上的星星对哥哥说:“哥哥你看,妈妈在看着我们呢。”不到十岁的哥哥配合着弟弟,但扭头强忍着泪水。
我看着看着就哭了,死亡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到底是什么呢?张静静女儿大哭叫着妈妈不要走,她知道妈妈是永远的离开自己了吗?她的爸爸该如何解释妈妈的离开呢?有时候不光是孩子,对于大人而言,死亡也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
宝妈群里的晨晨妈说曾经给孩子买过一只蛐蛐,养了没多久就死了。晨晨很伤心,抱着蛐蛐的笼子一直看,眼里的泪水打转转。妈妈看着孩子很可怜,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孩子蛐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之后的好多天孩子都郁郁寡欢,心事重重。晨晨妈怀疑,是不是不应该养这些小动物呢?
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人们说,只有经历过死亡才会明白活着的意义。我们一般也很少愿意提到死亡这件事情。就像白岩松所说的:“中国人在谈论死亡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学生。”人们都觉得这个事情难以启齿,甚至有人打心眼里抵触它的存在。但抵触有用吗,死亡往往会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A、自己亲身经历后的思考
记得在《奇葩说》中有一期,邱晨说自己曾经被查出来患了甲状腺恶性肿瘤加淋巴结转移。在“死亡”离自己如此近的时候,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这种逼迫之下,开始努改变自己。珍惜活着的权利,每天一小时锻炼,一小时读书,一小时静坐。她说,想在余下的有限时间里,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意识到: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B、亲人的死亡带来的思考
闺蜜的奶奶年前去世了,她说到现在为止,她都没缓过神来,并未觉得奶奶已经离开了自己。直到前两天妈妈拿出来给奶奶买的一些祭祀用品,她看到里面有奶奶生前最爱玩的麻将,才突然明白奶奶是永远的离开自己了,瞬间崩溃大哭。她意识到了爸爸的伤心难过,她想要给家人更多的陪伴而不是每天疲于奔命地挣钱。她的状态印证了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如何给孩子讲死亡
死亡是我们生活中必然会接触到的,一味地回避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合适的时间给娃进行死亡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正确认识世界的一个有效方式。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1、正确感受生命,回避无用
死亡其实是生命的一部分,带孩子正确地感知生命的存在,必然要了解死亡的存在,回避问题只会让孩子对死亡有错误的理解。
2、利用好身边的教育机会
并不是一定要等待真的有人死亡之后才能进行死亡教育。家里鱼缸里的小鱼可能会死,下雨天路边爬出来的小蜗牛可能会死,这种从生命到死亡的阶段是很短暂的。如果家长只是说:“快起开,别看这些。”只会加深孩子的不解和恐惧,相反,如果父母能够蹲下来认真地告诉孩子:“这些小生命很脆弱,照顾不好可能就会死,我们要多爱护它们。”这样孩子慢慢就会有“生”和“死”的概念。
枕边育儿寄语:
张静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和平年代的战士,还有很多默默无名的医护人员在用她们的力量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张静静丈夫说:“会照顾好老人,把孩子养育成人”,我们也希望张静静女儿日后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借用丘吉尔的一句话送给在天之灵:我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奉献,唯有辛劳、泪水和血汗。
清明将至,“死亡教育”的好素材,教孩子正确对待和热爱生命
“妈妈,爷爷去哪了?”正确的死亡教育,让孩子更懂得生命的意义
《海蒂和爷爷》:奶奶和小女孩简单的对话中,却藏着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