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排除其他原因之后的持续不断地出血,往往是临床诊断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依据。某些恶性肿瘤在病程的后期或严重阶段,还会经常出现持续出血的症状。
恶性肿瘤出血的主要病因是:
一、肿瘤组织浸润性生长,侵犯周围毛细血管,致使血管破裂而出血。
二、肿瘤组织生长过度,供血不足,营养不良,发生自身坏死溃破而出血。
三、放射治疗损伤了血管管壁,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溢血渗血。
四、放疗、化疗以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是损害肝功能,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量减少,都会造成出血。
五、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消耗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物质,也会造成出血。
中医把出血的病因病机归纳为气、火、瘀三类。气,指脾气虚弱,中医认为“气能摄血”,指气能够统摄血液在血脉里正常运行,如果脾弱气虚,不能很好地帮助血液正常运行,血液流到血脉之外,即造成出血。又有“火能迫血妄行”,指无论是体内的虚火还是实火,都会逼迫血液流出血脉之外而出血。如果瘀血阻滞在血脉里,使血不能正常地在血脉中流转而溢出,也是造成出血的原因。恶性肿瘤的出血,便是由于气虚、血瘀、虚火内扰而引起的。
患者出血后该怎么办?对于大量且不易控制的出血,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止血药物、局部压迫、冷冻等方法,比如肝癌晚期引起的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常采用插入三腔管进行胃底、食管气囊填塞压迫止血;子宫出血可用放射线照射止血;鼻咽癌出血可用冷冻法等。
而对于长期慢性的出血以及血液病患者出现的皮肤紫癜、瘀斑等症状,则可以应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可将出血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来治疗:
1气不摄血型临床表现以便血、月经过多、紫癜等症状较为多见,并有血色淡红、质地清稀、绵绵不止、食欲不振、舌苔少且淡白、易疲劳、易心悸、易流汗等现象。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炮姜炭、艾叶、三七、龙骨、阿胶等。
2阴虚火旺型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常伴鼻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心烦口渴、潮热、盗汗、舌质红、舌苔少等现象。常用药物有太子参、天冬、麦冬、女贞子、墨早莲、生地黄、白芍、紫草、红花、丹皮等。
3瘀血阻络型此类患者病程长,吐血偏紫偏暗或带血块,皮肤出现紫斑并发青,面色黯黑,下眼睑青紫,肌肤甲错,可能伴有关节疼痛、腹痛、大便发黑、月经迟缓且有淤血、舌质偏紫偏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症状。常用药物有牡丹皮、浙贝母、虎杖、生山楂、当归、生甘草。
以上中药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
戳原文,更有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