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活的”药物,CAR-T疗法与传统药物有着很大的区别。简单来说,这类疗法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T细胞,在体外对T细胞进行改造,为其装上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导航”——嵌合抗原受体(CAR)后,再将这类“改装后的CAR-T细胞”进行扩增,回输到患者体内,发挥特异的抗癌作用。
近几年,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布局CAR-T等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公司。在各种不同介入CAR-T领域的途径中,选择与国外已取得明显领先优势的企业共建新公司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例如药明康德与JunoTherapeutics、三生制药与SorrentoTherapeutics以及今年年初“牵手”KitePharma的复星医药。
年1月,复星医药宣布将与KitePharma成立中外合营企业,在中国引进KitePharma的CAR-T领先治疗产品KTE-C19(axicabtageneciloleucel)。复星医药与KitePharma各占该中外合营企业(现定名为复星凯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凯特”)50%的股份。
那么,时隔5个月,复星凯特的筹建状况如何?公司是否只依赖KitePharma引进产品线?研发CAR-T这类新疗法需要有哪些特别的考虑?近日,在第19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BIO-FORUM)上,生物探索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复星凯特CEO王立群博士。
药物研发进入新的革命时期
在BMS、AZ和GSK等跨国药企有过20多年工作经验的王立群博士先前主要从事的是传统药物的研发,包括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两年前,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离开GSK,加入了一家专注于细胞治疗研发的公司。他说:“细胞治疗技术的成功让我认识到药物研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时期。我希望能够将自己在跨国公司开发传统药物的经验应用到细胞治疗的研发上。”
今年3月,王立群博士正式被任命为复星凯特的CEO。采访中,他告诉生物探索,此次选择加入复星凯特,是希望借助复星医药的平台与KitePharma的技术更快地达成他的一个志向:让CAR-T等细胞治疗真正进入临床应用。
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建立团队是王立群博士任职这3个月来的主要工作。他强调,复星凯特肯定不会是一家只有单一产品的公司。对于公司产品线的构建,他明确了三条途径:
1利用好“先天优势”:除了KTE-C19,公司享有KitePharma其它后续产品授权许可的优先选择权。
2寻找“早期项目”:公司已建立BD团队,从国内寻找好的早期项目。
3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
王立群博士说:“就第二条途径来讲,我们会尽可能在项目开发早期阶段就将其引入公司,然后借助公司的技术优势,让项目做得更快、更好,丰富产品管线。在构建研发团队方面,我希望所招的人既包括具有工业界制药工艺和申报背景的技术人员,又有从事过细胞治疗创新研究的科学家,毕竟细胞治疗会参照药物监管的原则进行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