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怎样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来自医疗战线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享了筑牢“健康基石”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记者丨张园园
时值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之际,由中国医药卫生行业27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协办、E药经理人和中国县域卫生承办的“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于3月3日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
来自医药卫生界的24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线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以及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应邀在线观摩会议。
强基层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放在更加优先发展的地位,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建设;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着力强基层、补短板,促进健康公平可及。加强医疗体系建设是确保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这就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怎样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在此次座谈会上,来自医疗战线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享了筑牢“健康基石”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依发言顺序进行整理)
霍勇: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之道在于联动
霍勇全国政协委员、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如何整体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我个人认为解决之道在于联动。”全国政协委员、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基于曾经地调研以及对现实问题地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认为,如何联动是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们平时防治融合做得还不够。”霍勇以疫情期间暴露出的联动机制不足的问题为例介绍,新冠三年,无论是最初的武汉原始毒株,还是后来的德尔塔、奥密克戎毒株,不管其致病性高低,真正导致患者重症甚至死亡的大部分是基础性疾病。“这说明什么?我们很多应急的公共卫生工作应该做到平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更要应对基础性疾病的防治。”
基于此,霍勇建议:
第一,我国在疫情过后一定要建立重大慢性病国家注册系统。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在内的四大类慢性病占据了我们所有疾病死因的近90%。平时就要把这些重大慢性病注册好,真正实现防治和管理的联动。
第二,要建立慢性病防治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联动机制”。平时和战时如何联动都是需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