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世界卫生组织设置世界肝炎日以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今年是第十个世界肝炎日,主题是“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号召公众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主动进行体检了解肝脏健康状况,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生活中,一些人突然查出患上肝脏恶性肿瘤,并且是晚期,这是为什么?患有乙肝、丙肝的人群需要注意什么?这些疾病会转化成肝脏恶性肿瘤吗?今天就和大家具体聊一聊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避免肝脏恶性肿瘤。
数据
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占85%~90%)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 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新发肝癌数量为例,约占全球的46.7%。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早期诊断非常困难。
据统计,约85%的中国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虽然晚期肝癌患者治疗手段多样,但真实疗效很差,中位生存期仅10个月左右,5年生存率仅约12%,是当之无愧的“癌中之王”。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是具有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或丙型病毒感染(HCV)、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中国现有HBV感染者约两千万,HBV是引起肝癌最为常见的原因。
肝炎到肝癌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医学上总结为“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如果没有接受规范治疗,肝炎病毒持续、反复破坏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炎症和肝内纤维组织弥漫增生,形成“假小叶”。假小叶的肝细胞没有正常的血流供应系统,可再发生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 如此病变不断进展,肝脏逐渐变形、变硬,功能进一步减退,最终导致形成肝硬化。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机制更为复杂,目前认为由于HBV-DNA与体内正常细胞的DNA整合,以及HBV的某些基因产物干扰人体基因组的稳定性,激活或抑制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内的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肝细胞癌变。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在反复肝细胞损害和增生的过程中,增生的肝细胞可能发生间变或者癌变(即肝组织破坏——增生——间变——癌变),损害越大,增生越明显,癌变的机会也越高。据统计,慢性乙肝演变为肝硬化的年发生率0.4%~14.2%,平均每年约4%~6%的肝硬化病人发展为肝癌。 目前建议肝炎或者肝硬化的病人(尤其是年龄超高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等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一次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肝癌早期筛查。对于早期肝癌,及时行手术切除等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75%,是提高肝癌治疗效果最主要的措施。肝癌能预防吗?
由于HBV和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是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最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注射疫苗预防乙型肝炎、采取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延缓肝炎的进展对预防肝癌的发生至关重要。另外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戒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黄曲霉素以及化学物质和药物的影响对预防肝癌也有积极的作用。(作者:医院肝胆肠外科肖华、罗嘉)来源:医院编辑: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